OpenID Connect协议
OpenID Connect简介
OpenID Connect是基于OAuth 2.0规范族的可互操作的身份验证协议。它使用简单的REST / JSON消息流来实现,和之前任何一种身份认证协议相比,开发者可以轻松集成。
OpenID Connect允许开发者验证跨网站和应用的用户,而无需拥有和管理密码文件。OpenID Connect允许所有类型的客户,包括基于浏览器的JavaScript和本机移动应用程序,启动登录流动和接收可验证断言对登录用户的身份。
扩展阅读参看:官方技术说明Connect标准(英文) | OpenID Connect维基百科(en)
OpenID的历史是什么?
OpenID Connect是OpenID的第三代技术。首先是原始的OpenID,它不是商业应用,但让行业领导者思考什么是可能的。OpenID 2.0设计更为完善,提供良好的安全性保证。然而,其自身存在一些设计上的局限性,最致命的是其中依赖方必须是网页,但不能是本机应用程序;此外它还要依赖XML,这些都会导致一些应用问题。
OpenID Connect的目标是让更多的开发者使用,并扩大其使用范围。幸运的是,这个目标并不遥远,现在有很好的商业和开源库来帮助实现身份验证机制。
OIDC基础
简要而言,OIDC是一种安全机制,用于应用连接到身份认证服务器(Identity Service)获取用户信息,并将这些信息以安全可靠的方法返回给应用。
在最初,因为OpenID1/2经常和OAuth协议(一种授权协议)一起提及,所以二者经常被搞混。
OpenID是Authentication,即认证,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 证,判断其身份是否有效,也就是让网站知道“你是你所声称的那个用户”; OAuth是Authorization,即授权,在已知用户身份合法的情况下,经用户授权来允许某些操作,也就是让网站知道“你能被允许做那些事情”。 由此可知,授权要在认证之后进行,只有确定用户身份只有才能授权。 (身份验证)+ OAuth 2.0 = OpenID Connect
OpenID Connect是“认证”和“授权”的结合,因为其基于OAuth协议,所以OpenID-Connect协议中也包含了client_id、client_secret还有redirect_uri等字段标识。这些信息被保存在“身份认证服务器”,以确保特定的客户端收到的信息只来自于合法的应用平台。这样做是目的是为了防止client_id泄露而造成的恶意网站发起的OIDC流程。
举个例子。某个用户使用Facebook应用“What online quiz best describes you?” ,该应用可以通过Facebook账号登录,则你可以在应用中发起请求到“身份认证服务器”(也就是Facebook的服务器)请求登录。这时你会看到如下界面,询问是否授权。
在OAuth中,这些授权被称为scope。OpenID-Connect也有自己特殊的scope--openid ,它必须在第一次请求“身份鉴别服务器”(Identity Provider,简称IDP)时发送过去。
OIDC流程
OAuth2提供了Access Token来解决授权第三方客户端访问受保护资源的问题;相似的,OIDC在这个基础上提供了ID Token来解决第三方客户端标识用户身份认证的问题。OIDC的核心在于在OAuth2的授权流程中,一并提供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(ID-Token)给到第三方客户端,ID-Token使用JWT格式来包装,得益于JWT(JSON Web Token)的自包含性,紧凑性以及防篡改机制,使得ID-Token可以安全的传递给第三方客户端程序并且容易被验证。应有服务器,在验证ID-Token正确只有,使用Access-Token向UserInfo的接口换取用户的更多的信息。
有上述可知,OIDC是遵循OAuth协议流程,在申请Access-Token的同时,也返回了ID-Token来验证用户身份。
相关定义
EU:End User,用户。
RP:Relying Party ,用来代指OAuth2中的受信任的客户端,身份认证和授权信息的消费方;
OP:OpenID Provider,有能力提供EU身份认证的服务方(比如OAuth2中的授权服务),用来为RP提供EU的身份认证信息;
ID-Token:JWT格式的数据,包含EU身份认证的信息。
UserInfo Endpoint:用户信息接口(受OAuth2保护),当RP使用ID-Token访问时,返回授权用户的信息,此接口必须使用HTTPS。
下面我们来看看OIDC的具体协议流程。
根据应用客户端的不同,OIDC的工作模式也应该是不同的。和OAuth类似,主要看是否客户端能保证client_secret的安全性。
如果是JS应用,其所有的代码都会被加载到浏览器而暴露出来,没有后端可以保证client_secret的安全性,则需要是使用默认模式流程(Implicit Flow)。
如果是传统的客户端应用,后端代码和用户是隔离的,能保证client_secret的不被泄露,就可以使用授权码模式流程(Authentication Flow)。
此外还有混合模式流程(Hybrid Flow),简而言之就是以上二者的融合。
OAuth2中还有口令模式和“应有访问模式”的方式来获取Access Token(关于OAuth2的内容,可以参见OAuth2.0 协议入门指南),为什么OIDC没有扩展这些方式呢? "口令模式"是需要用户提供账号和口令给RP的,既然都已经有用户名和口令了,就不需要在获取什么用户身份了。至于“应有访问模式”,这种方式不需要用户参与,也就无需要认证和获取用户身份了。这也能反映授权和认证的差异,以及只使用OAuth2来做身份认证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,也是不合适的。
授权码模式流程
授权码模式流程 和OAuth认证流程类似
RP发送一个认证请求给OP,其中附带client_id;
OP对EU进行身份认证;
OP返回响应,发送授权码给RP;
RP使用授权码向OP索要ID-Token和Access-Token,RP验证无误后返回给RP;
RP使用Access-Token发送一个请求到UserInfo EndPoint; UserInfo EndPoint返回EU的Claims。
基于Authorization Code的认证请求
RP使用OAuth2的Authorization-Code的方式来完成用户身份认证,所有的Token都是通过OP的Token EndPoint(OAuth2中定义)来发放的。构建一个OIDC的Authentication Request需要提供如下的参数:
scope:必须。OIDC的请求必须包含值为“openid”的scope的参数。
response_type:必选。同OAuth2。
client_id:必选。同OAuth2。
redirect_uri:必选。同OAuth2。
state:推荐。同OAuth2。防止CSRF, XSRF。
示例如下:
GET /authorize?
response_type=code
&scope=openid%20profile%20email
&client_id=s6BhdRkqt3
&state=af0ifjsldkj
&redirect_uri=https%3A%2F%2Fclient.example.org%2Fcb HTTP/1.1
Host: server.example.com
基于Authorization Code的认证请求的响应
在OP接收到认证请求之后,需要对请求参数做严格的验证,具体的规则参见http://openid.net/specs/openid-connect-core-1_0.html#AuthRequestValidation,验证通过后引导EU进行身份认证并且同意授权。在这一切都完成后,会重定向到RP指定的回调地址(redirect_uri),并且把code和state参数传递过去。比如:
HTTP/1.1 302 Found
Location: https://client.example.org/cb?
code=SplxlOBeZQQYbYS6WxSbIA
&state=af0ifjsldkj
获取ID Token
RP使用上一步获得的code来请求Token EndPoint,这一步桶OAuth2,就不再展开细说了。然后Token EndPoint会返回响应的Token,其中除了OAuth2规定的部分数据外,还会附加一个id_token的字段。id_token字段就是上面提到的ID Token。例如:
HTTP/1.1 200 OK
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json
Cache-Control: no-store
Pragma: no-cache
{
"access_token": "SlAV32hkKG",
"token_type": "Bearer",
"refresh_token": "8xLOxBtZp8",
"expires_in": 3600,
"id_token": "eyJhbGciOiJSUzI1NiIsImtpZCI6IjFlOWdkazcifQ.ewogImlzc
yI6ICJodHRwOi8vc2VydmVyLmV4YW1wbGUuY29tIiwKICJzdWIiOiAiMjQ4Mjg5
NzYxMDAxIiwKICJhdWQiOiAiczZCaGRSa3F0MyIsCiAibm9uY2UiOiAibi0wUzZ
fV3pBMk1qIiwKICJleHAiOiAxMzExMjgxOTcwLAogImlhdCI6IDEzMTEyODA5Nz
AKfQ.ggW8hZ1EuVLuxNuuIJKX_V8a_OMXzR0EHR9R6jgdqrOOF4daGU96Sr_P6q
Jp6IcmD3HP99Obi1PRs-cwh3LO-p146waJ8IhehcwL7F09JdijmBqkvPeB2T9CJ
NqeGpe-gccMg4vfKjkM8FcGvnzZUN4_KSP0aAp1tOJ1zZwgjxqGByKHiOtX7Tpd
QyHE5lcMiKPXfEIQILVq0pc_E2DzL7emopWoaoZTF_m0_N0YzFC6g6EJbOEoRoS
K5hoDalrcvRYLSrQAZZKflyuVCyixEoV9GfNQC3_osjzw2PAithfubEEBLuVVk4
XUVrWOLrLl0nx7RkKU8NXNHq-rvKMzqg"
}```
其中看起来一堆乱码的部分就是JWT格式的ID-Token。在RP拿到这些信息之后,需要对id_token以及access_token进行验证(具体的规则参见http://openid.net/specs/openid-connect-core-1_0.html#IDTokenValidation和http://openid.net/specs/openid-connect-core-1_0.html#ImplicitTokenValidation)。至此,可以说用户身份认证就可以完成了,后续可以根据UserInfo EndPoint获取更完整的信息。
#### 安全令牌 ID-Token
上面提到过OIDC对OAuth2最主要的扩展就是提供了ID-Token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ID-Token的主要构成:
iss = Issuer Identifier:必须。提供认证信息者的唯一标识。一般是Url的host+path部分;
sub = Subject Identifier:必须。iss提供的EU的唯一标识;最长为255个ASCII个字符;
aud = Audience(s):必须。标识ID-Token的受众。必须包含OAuth2的client_id;
exp = Expiration time:必须。ID-Token的过期时间;
iat = Issued At Time:必须。JWT的构建的时间。
auth_time = AuthenticationTime:EU完成认证的时间。如果RP发送认证请求的时候携带max_age的参数,则此Claim是必须的。
nonce:RP发送请求的时候提供的随机字符串,用来减缓重放攻击,也可以来关联ID-Token和RP本身的Session信息。
acr = Authentication Context Class Reference:可选。表示一个认证上下文引用值,可以用 来标识认证上下文类。
amr = Authentication Methods References:可选。表示一组认证方法。
azp = Authorized party:可选。结合aud使用。只有在被认证的一方和受众(aud)不一致时才使用此值,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。
```json
{
"iss": "https://server.example.com",
"sub": "24400320",
"aud": "s6BhdRkqt3",
"nonce": "n-0S6_WzA2Mj",
"exp": 1311281970,
"iat": 1311280970,
"auth_time": 1311280969,
"acr": "urn:mace:incommon:iap:silver"
}
另外ID Token必须使用JWT(JSON Web Token)进行签名和JWE(JSON Web Encryption)加密,从而提供认证的完整性、不可否认性以及可选的保密性。关于JWT的更多内容,请参看JSON Web Token - 在Web应用间安全地传递信息
默认模式流程
默认模式流程 默认流程和OAuth中的类似,只不过也是添加了ID-Token的相关内容。
这里需要说明的是:OIDC的说明文档里很明确的说明了用户的相关信息都要使用JWT形式编码。在JWT中,不应该在载荷里面加入任何敏感的数据。如果传输的是用户的User ID。这个值实际上不是什么敏感内容,一般情况下被知道也是安全的。
但是现在工业界已经不推荐使用OAuth默认模式,而推荐使用不带client_Secret的授权码模式。